在惠州这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热土,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人社部门以现代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政策供给与要素保障,全力构建集聚化、专业化、数字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破解用工难题
高效匹配供需
“以前到了生产旺季,招工就像一场‘攻坚战’,往往是人手还没招够,订单就来了。”近日,惠州市一家电子配件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如今,通过信一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的灵活用工服务,企业用工成本降低10%,招聘效率提升1倍,季节性用工难题迎刃而解。
另一边,TCL王牌液晶产业园中,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智能设备。这家拥有13万名员工的制造业巨头,曾长期面临“招工难、培训弱”等问题。对此,惠州市人社局指导TCL成立专属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承接集团内部招聘交付、技能培训等外包业务,不仅规范了企业管理,解决用工难题,更培育出本土人力资源服务的“生力军”。2024年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实现营收16亿元,形成“企业提质+行业壮大”双循环。
这些案例,正是惠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精准服务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题的生动注脚。此外,针对民营企业“招工难、招技工更难”的痛点,惠州市人社部门建设“产需直通”动态数据库,研究编制《惠州“2+1”产业技能人才紧缺目录》,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长三角、京津冀等先进地区开展人才寻访、猎头服务以及强化区域合作提供方向。
同时,惠州市建立常态化劳务协作通道,大力推动跨区域引才工作提质增效。据了解,宝利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年奔赴宁夏、云南、贵州、广西等劳务输出大省“抢人”,组织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从“四处找人”到“高效匹配”,惠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正成为民营企业稳定用工的“压舱石”。
创新服务模式
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化浪潮下,惠州市正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赋能。
针对德赛西威等龙头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用工波动大”痛点,惠州市人社局引入苏州盖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劳动力管理云平台,通过数字化匹配灵活用工岗位,帮助企业解决了效率低下问题,助力企业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增强核心竞争力。宝利来公司开发的AI招聘系统,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简历的智能匹配,将效率提升30%以上;信一劳务派遣公司搭建在线招聘平台,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匹配求职者和职位,让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更高效。
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止于数字化。近年来,惠州市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产才融合生态圈。一方面,围绕惠州市“2+1”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等高端服务业态加速补齐;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省外高校开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定向班,将课堂搬到生产线上。“厂中校”“技能共享中心”等模式的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企业也能招到对口的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双赢。例如,宝利来与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工人,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企业生产流程,实现毕业即上岗。
政策保驾护航
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
惠州市人社部门推出的引才奖励、培训经费支持等政策,不但有力缓解了民营企业用工难题,也为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扩大市场化引才聚才服务供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仲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加强办公场地租金减免力度、优化物业管理服务等举措,吸引中智、智通、同道猎聘等知名机构入驻,形成了涵盖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高端招聘、管理咨询等多元业态的服务体系,重点服务民营制造业企业。据统计,园区累计为仲恺高新区引进劳动者超10万人次,2024年营收突破23亿元,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用工枢纽,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造血”。
为打破信息孤岛,提升集聚效能,惠州市积极构建“一园多区”的产业生态布局。以仲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鼓励惠城区打造差异化园区,形成覆盖“2+1”产业集群的服务网络,提升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能力。
着眼未来,惠州市正在擘画更宏大的蓝图。计划组织惠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赴广深莞跟班学习,探索联合开展数字化运营、高端猎聘等专业培训,提升惠州本土机构服务能级;加快引进广深莞当地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一步形成集聚效应,带动提升惠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知名度。
从解决“用工难”到助力“强人才”,惠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正从“基础服务”向“高端赋能”跨越。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人力资源服务与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必将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更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