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与大海交汇处的北翼,坐落着一座拥有千亿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的城市——江苏南通。作为全省沿海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南通市今年提出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涉海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发展目标,迈出海洋强市新高度。
为赋能“蓝色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南通市人社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向海发展战略,通过铺设引才“快车道”、打造海洋“人才谷”、共筑合作“深蓝梦”,推动涉海人才招募向全国辐射、产才匹配向精准发力,为南通向海图强提供人才支撑。
紧扣涉海产业需求
铺设专线引才“快车道”
“为扩大涉海人才招引范围,我们采用‘专线’模式铺设校招‘快车道’,缩短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周期。”南通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一鸣介绍,今年上半年,他们以服务“3+2+2+X”涉海产业体系人才需求为重点,规划55条引才线路,覆盖13个省份、27个城市,举办132场校园招聘会及38场线下对接活动,共有1500家次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岗位约5万个,为南通向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月上中旬,南通市启动今年首条海洋产业引才专线和苏北高校“南通日”专场招聘活动,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8所高校精准对接。8天8场招聘会,吸引8000余名学子应聘,收获简历3561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73人。参会的60家次行业龙头企业投放的岗位年薪普遍12万至15万元,最高年薪达50万元。
“南通企业的科研投入比肩一线城市,叠加享受政府30万元专项补贴,这样的双核驱动令人心动。”签约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尹同学难掩激动。在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小麻与渔业发展专业的小李双双选择了正大水产(南通)有限公司,“这里的科研平台让我看到扎根海洋事业的未来,我们好几个同学都应聘了正大。”
既要招才聚才,更要育才留才。“我们不仅带来了人才新政4.0与就业见习政策,还带来了110家见习基地4985个最新的优质见习岗位,欢迎大家扫码查看。”在每场招聘会的配套设施“人才专柜”前,政策专员们“卖力吆喝”,学生们也兴趣十足。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生小曾感慨:“没想到南通的政策如此优厚,加上企业高薪,这里绝对是职业起航的优选地。”中天科技集团的人事经理向应聘学生介绍,“见习期间发放补贴4000元,三个月经考察留用后,还可以享受政府每个月1000元的综合补贴,最多可以拿5年。”中天集团去年招募了300多名见习生,留用超过200人。
搭建校地共建平台
打造海洋城市“人才谷”
“最美的遇见是从‘你们’成为‘我们’。”4月14日,从长江之畔到松花江畔,搭载千余个“涉海”优质岗位的“南通号”引才专列,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人才发展环境推介会暨专场招聘活动,续写校地合作新篇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国家队”、全球海洋科技的领军者,而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地标产业和城市名片,产值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1/4左右。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校地合作搭建了广阔舞台。近5年,南通学子考入哈工程57人;哈工程在南通的800多名校友中,逾六成扎根船舶海工领域;学校先后与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等南通重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去年10月,南通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约共建“长三角高等研究院”,共同打造彰显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及世界“船谷”,迈出产才融合新步伐。
本次招聘活动,南通精选35家链主企业、国企、科研院所单位,带去的1500个优质岗位涵盖海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海缆研发、海上风电设备生产加工等诸多领域。同时,拿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入职南通3年内可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分别享受1000、2000、3000元每月的津补贴,硕士和博士还可额外享受15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以及最高24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择校任选等,用最大诚意吸引人才“拎包”落户就业,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下、干得好。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姑娘,选择南通不仅是因为南通在船舶海工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良好前景,更看到了南通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悉心照顾。”刘恩慧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入职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后,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已在南通安家立业。
推介会上,南通还向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的9名通籍引才大使颁发聘书,聘为“小江豚”引才大使。自启动“引才小江豚”洄游计划以来,南通市已在全国53个城市、75个重点高校招募引才“小江豚”近千名,带动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选择南通。
抛出“橄榄枝”,掀起“南通热”。活动当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南通日”专场招聘活动火热进行,现场吸引1200余名大学生洽谈就业意向。活动同步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8所院校设置分会场,逾10万人在线观看推介活动直播。
做强智力合作项目
共筑向海图强“深蓝梦”
4月8日至10日,清华大学“项目定制月”暨南通海洋产业博士行活动举行,来自清华大学8个院系的9名博士组成小分队,通过现场走访企业、科研院所及座谈交流等方式,链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南通地方产业禀赋,共同谱写校地共赢新篇章。
社会实践是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必修课。去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南通基地迎来首批17位博士,参与11个产业科创类项目,其中8个收获科研成果,3个已运用至生产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实践的清华南通支队获评金奖支队,既是对同学们实践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双方合作的高度肯定。
今年,南通市社会实践项目坚持聚焦“616”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船舶海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产业领域进行征集遴选。目前,共有21家意向接受单位提供了35个项目、60名博士生的需求,31个产业项目中不乏涉海项目。
清华博士们怀揣前沿知识与创新热忱,深入企业车间、科研站点,与南通海洋产业的从业者们热切交流,相继参观了招商局重工、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海门临江小镇东布洲科学城、南通市规划展示馆、中天科技、金通灵科技等10个点位。
“我们实地参观了十万吨级大型船舶智能制造基地,见证了‘南通智造’在超大型、多功能船舶建造领域的雄厚实力。”清华大学2023级土木系博士生侯佳乐说,他所在的课题组正依托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开展合作,准备让一个海洋工程自动化巡检方面的项目落地南通的港口码头,“在南通实习的半个月里,小到设备采购的‘绿色通道’,大到完善的配套设施,都让我深切感受到南通和研究院对实习学生的支持。”
在全部的35个项目中,有7个是中天提供的,“希望清华博士们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思路、新的研究方法。”中天科技招聘经理宋晓锟说,当天的提前走访座谈,可以让博士深入了解中天平台,也让企业有了和博士沟通的机会,为招才引智、项目合作打好基础。
据悉,此次活动清华博士团队与多家南通涉海企业在海洋装备研发、海洋工程自动化巡检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助力今年的清华博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良好开局。前来“探路”的队员,将把南通的项目详情带回去,并做好推荐工作。同时,利用暑假前的时间做好功课,届时带着自己的思索和导师的建议来南通,更快投入实习中。
“我们将创新‘双导师+多平台+常回访’工作机制,以南通现有顶级平台资源帮助同学们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同时常态组织实践接受单位走进清华、回访人才,保持人才和项目合作关系,助力社会实践项目多创成果多出成效。”王一鸣说。
【纠错】责任编辑:邓小栗